“中国明明能打下东南亚港联配资,为啥死活不去?偏要死磕西域那片戈壁滩?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”
这话如果真的抛出来,估计评论区立马炸成火锅底料,有人拍案叫绝:“格局打开了!”也有人翻白眼:“站着说话不腰疼,你去带兵试试?看看是不是这么轻松?”
其实吧,这个问题背后,藏着一部横跨两千年的战略密码。不是古人“怂”,也不是“眼瞎”,而是他们早就算明白了:西域是命门,东南亚是烫手山芋。
别急着反驳,咱们先穿越回汉朝。
假设你是汉武帝手下一员大将,刚打完匈奴,皇帝问你:“接下来往哪儿打?西边黄沙漫天,南边湿热如蒸笼,试问如果是你,你会怎么选?”
关于这个问题,可能不少看官朋友会想:南边多好啊!稻米一年三熟,香蕉随便摘,气候宜人……可现实分分钟教你做人,要知道你是带兵去打仗的,并不是去当农民的。你带一万精兵南下,还没到红河三角洲,一半人就倒下了——疟疾、痢疾、毒虫、瘴气,古代可没有蚊帐喷雾,更别说青蒿素。就算你咬牙打赢了,麻烦才刚开始:山连着山,寨挨着寨,语言不通、习俗不同,你设个县衙,人家转头就烧了;你派个县令,三天就被拖进雨林“消失”了。
更要命的是,后勤怎么办?补给如何供应?粮草问题如何解决?从长安运粮到交趾,路上损耗九成,朝廷财政直接崩盘。说白了,打下来不难,难的是怎么管、怎么养、怎么不被拖垮。
反观西域,虽然一眼望去全是戈壁滩,但它是中原王朝的“咽喉锁”。匈奴在北,羌人在南,吐蕃在西南,要是再让西域诸国跟他们串通一气,中原就真成“夹心饼干”了。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,可不是为了写游记,而是要“断匈奴右臂”——把游牧势力的东西联络彻底掐断,如此一来才方便日后行事。到了唐朝,更是直接把安西都护府扎在龟兹,驻军数万,硬生生把河西走廊变成帝国的“西大门”。
但你以为这就完了?其实更深层的逻辑港联配资,藏在两种文明模式的对抗里:陆权 vs 海权。
打个比方:陆权国家像盖一栋钢筋水泥的高楼,必须地基稳、结构连、层层审批,少一块砖都可能塌;海权国家呢?更像是搭乐高——只要卡住几个关键接口(比如港口、航道),就能拼出一个全球帝国,根本不用占满整张桌子。
而古代中国,骨子里就是个“陆权死忠粉”。
你看唐朝,表面风光无限,实则南北两条线命运天差地别。北边,哪怕安史之乱后中央快散架了,河西走廊还有个叫张议潮的豪强,带着归义军一口气收复十一州,还巴巴地派人骑马千里送地图到长安:“陛下,我们还在!”为啥这么拼?因为他清楚,归义军这艘船,只有绑在中原帝国这艘大船上,才能不被吐蕃、回鹘这些浪头打翻。
可南边呢?安南(今越南)也曾是唐朝的“自留地”,设都护府、派流官,想推行“王化”。结果呢?当地豪族根本不吃这套。唐朝一乱,立马自立门户。939年,吴权在白藤江大败南汉水军,越南彻底“单飞”。此后一千年,无论宋元明清怎么强盛,它再也没回来过。
这不是运气差,而是海权逻辑的宿命,靠海的地方,天然向往开放、流动、自治。你用一套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”的规矩去框它,人家转身就奔向更自由的海洋世界去了。
而历史上唯一的一次“离经叛道”,便是南宋,当时他们是怎么做的呢?
北宋被金国掀了桌子,南宋只能蜷缩在东南一隅。没地盘?那就向海讨生活!市舶司关税收得手软,泉州港帆樯如林,广州城里波斯商人开香料铺,阿拉伯水手在番坊喝酒唱歌。南宋水师甚至装备了早期火炮,1132年陈家岛一战,一把火把金军舰队烧得连渣都不剩。那时的南宋,活脱脱就是“东方威尼斯”。
可讽刺的是,朝廷心里想的,从来不是“称霸海洋”,而是“打回汴梁,光复中原”。海上赚的真金白银,最后全砸进了襄阳城的城墙和临安的禁军粮饷里。结果崖山一役,陆权思维彻底压垮了海权萌芽,十万军民蹈海殉国——中国离海洋帝国最近的一次,就这么擦肩而过。
到了清朝,这事儿更显“人间清醒”。1770年,越南阮氏政权主动上书乾隆:“我们愿意重新归入天朝版图!”这要是换个人,怕是要激动得连夜下诏。可乾隆眼皮都不抬:“免谈。”
为啥?老爷子心里门儿清:接下这个“省”,等于接下一堆烂摊子“派官”?没人愿意去;驻军?军费烧钱;平叛?十年八年停不了。不如维持“朝贡体系”,你逢年过节来磕个头,我赏你点绸缎茶叶,你好我好大家好。
说到底,不是打不下,是算过账后觉得——不值。
这种“精打细算”的战略理性,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。
而如今的,“一带一路”不是简单修条铁路,而是用高铁、5G、数字贸易,重新激活那条古老的陆上通道——中老铁路一通,昆明到万象朝发夕至,昔日的“蛮荒边陲”成了产业走廊;
最关键的是,今天的中国,左手握着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(陆权根基),右手攥着世界第二的海军和最大港口群(海权实力)。古人被迫“二选一”的困局,被我们硬生生走成了“双线并进”。
回头再看那些死守西域的古人,你会突然理解他们的无奈与智慧。在没有飞机、没有抗生素、没有现代通讯的时代,他们用有限的资源,守住了文明的底线。这不是短视,而是在时代牢笼里,做出的最优解。
所以啊,别动不动就说“古人不懂海洋”。他们不是不懂,只是时代没给选项。而我们这一代人,手握前所未有的牌,更该珍惜这份历史馈赠,既不忘陆上根基,也敢向深蓝进发,对于此,您怎么看呢?
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